正确认识和把握初级产品供给保障 确保大国经济的主导性地位和安全 二维码
25
发表时间:2023-02-09 14:31 □ 杨宜勇 杨雨佳
农产品、能源、矿产等初级产品是整个国民经济最为基础的部分,加强初级产品供给保障既是现实所需又是长远战略,事关我国持续稳定发展和长期繁荣。2021 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正确认识和把握初级产品供给保障”。从供给侧来看,目前初级产品在全球分布并不均衡,供求关系具有明显的区域结构性特征,供给国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和一些发达国家,部分能源和矿石供给相对集中于某些地区和少数国家。从需求侧来看,现在我国仍需要相当数量和规模的初级产品,部分能源矿石产品的消费量占国际贸易量的比重较大,个别初级产品存在外采率较高且海外供给来源相对单一问题,在安全稳定供应方面存在一定的压力和风险,在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
一、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中国要坚持节约优先,实施全面节约战略,适当缓解对初级产品巨大需求压力
中国有 14 亿人口,中等收入群体超过 4 亿,是全球最具潜力的大市场。习近平总书记说: “对我们这样一个大国来说,保障好初级产品供给是一个重大的战略性问题。必须加强战略谋划,及早作出调整,确保供给安全。”众所周知,初级产品也称原始产品,一般指的是从自然资源中获取的劳动成果。由于产品其在市场上出现时,形态常为无需加工或少量加工或有待加工,因此被称为初级产品。初级产品一般有农产原料和采掘工业产品两种。其中农产原料中有天然橡胶、食品、饮料、动植物油脂和燃料等。采掘工业产品中有原油、铁矿等。按照联合国在其《国际贸易标准》中,初级产品被划分为食品、饮料、农矿原料、动植物油脂和燃料五大类,我们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保障好初级产品供给不仅事关构建新发展格局,而且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 正确认识和把握初级产品供给保障,首先要坚持节约优先,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进各领域节约行动。目前我国资源总量虽然丰富,但是由于人口规模十分巨大导致人均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资源粗放利用问题依然突出,特别是十几亿人口要吃饭,这是我国最大的基本国情。特别强调坚持节约优先的战略基点,这是从我国国情出发、确保初级产品供给保障安全的必然要求。从中国人均资源占有量的情况来看,许多方面都不容乐观:人均耕地面积不到全球平均水平的 1/2,人均水资源量大概为全球平均水平的 1/4,油气、铁矿等一些大宗矿产资源人均拥有量也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从中国资源总体使用情况来看,还有不少可以改进的余地:粗放利用状况还普遍存在。2020年,中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大概是 0.55 吨标准煤,大约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40%。单位产出消耗的钢材、铜、铝量也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正是由于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拥有量相对贫乏,因此我们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必须把节约能源资源放在首位,实施全面节约战略,进而深入推进各领域节约行动。 众所周知,目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特别是在世纪疫情的强烈冲击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我们越是面临风险挑战,越要充分认识到实施全面节约战略的重要意义。节约虽然聚焦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但是绝对不是一道普普通通的减法题,而是囊括了产业转型升级、资源降低消耗、生态环境增值、民生福祉优化等项目复杂的综合题。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一方面,我们在生产领域,要深入推进资源全面节约、集约、循环利用,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单位产品能耗物耗,加快制造业技术改造,提高投入产出效率。另一方面,我们在消费领域,要进一步增强全民节约意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过度消费,深入开展“光盘”等粮食节约行动,广泛开展创建绿色机关、绿色家庭、绿色社区、绿色出行等行动,做到全民总动员。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深入开展资源国情宣传教育,推动全社会牢固树立资源节约利用意识。
二、从历史主动视角出发,中国要增强国内能源生产保障能力,做到以我为主,绝不受制于人
成功者凡事主动出击。正确认识和把握初级产品供给保障,就要增强国内能源生产保障能力。能源是工业的粮食,是发展国民经济的命脉所在,也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物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胜利油田时特别强调: “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要发展实体经济,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必须深刻认识到,我们要充分利用好“两个市场”,但是对于国际市场心中必须要有一个安全线,超过了以后就要亮红灯,不能过度依赖。 立足国内端牢能源资源的饭碗,增强国内资源生产保障能力是关键。这就要求我们明确重要能源资源国内生产自给的战略底线,加快油气等资源先进开采技术开发应用;加强国家战略物资储备制度建设,在关键时刻发挥保底线的调节作用;实施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多措并举、形成合力,才能守住能源资源安全的底线、构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安全线。除此之外,要加大勘查力度,实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提高海洋资源、矿产资源开发保护水平。要明确重要能源资源国内生产自给的战略底线,发挥国有企业支撑托底作用,加快油气等资源先进开采技术开发应用。要加强国家战略物资储备制度建设,在关键时刻发挥保底线的调节作用。要推行垃圾分类和资源化,扩大国内固体废弃物的使用,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与此同时,要大力发展绿色、智能和可持续发展的智慧矿山,增强关键品类物资储备和调节能力,优化产能协同保障和区域布局,与实物储备形成衔接有序、梯次支撑的保障合力。 “十四五”时期现代能源体系建设的主要目标是能源保障更加安全有力。到 2025 年,国内能源年综合生产能力达到 46 亿吨标准煤以上,原油年产量回升并稳定在 2 亿吨水平,天然气年产量达到 2300 亿立方米以上,发电装机总容量达到约 30 亿千瓦,能源储备体系更加完善,能源自主供给能力进一步增强。重点城市、核心区域、重要用户电力应急安全保障能力明显提升。《“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中展望 2035 年,能源高质量发展取得决定性进展,基本建成现代能源体系。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大幅提升,绿色生产和消费模式广泛形成,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在 2030 年达到 25%的基础上进一步大幅提高,可再生能源发电成为主体电源,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取得实质性成效,碳排放总量达峰后稳中有降。
三、从基础性安全出发,中国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确保粮食绝对安全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保障好初级产品供给是一个重大战略性问题,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我国以占世界 9%的耕地,养育了世界近 1/5 的人口,十分强有力地回答了“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也要看到,随着我国经济体量不断增大,我国初级产品消费量快速增加,初级产品进口依存度已经比较高,有的还在上升。初级产品供应的缺口有可能演变成为“灰犀牛”事件,特别是粮食安全更是不容有半点闪失。这就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初级产品供给保障,加强战略谋划,确保供给安全。惟其如此,才能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牢牢守住新发展格局的安全底线,牢牢掌握发展的主动权。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正确认识和把握初级产品供给保障,就要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所谓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间内运用各种生产要素稳定实现各种农业再生产的能力,它既表现为一定的农产品产量,又包涵了一定的农产品增产潜能。粮食关乎国运民生。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拥有 14 亿多人口的大国来说,农业基础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削弱,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大家必须深刻认识到,尽管我国粮食连年丰收,但是粮食安全基础仍然不牢固,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靠别人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既不现实,也靠不住。所谓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就是强调从耕地和技术两个维度来保障粮食安全。确保粮食安全,需要坚守“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战略底线,贯彻落实好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扎实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提高农机装备水平,保障种粮农民合理收益。只有这样才能夯实农业稳产增产的基础,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前不久在海南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要围绕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集中攻关,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用中国种子保障中国粮食安全。”我们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战略安排,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农业现代化。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就要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全面提高农业生产规模化程度和抗风险能力。近期尤其要针对粮食生产供应链条上存在的“卡脖子”风险,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提高农机现代化装备水平,增强重要农业生产资料自主可控能力,千方百计保障种粮农民合理收益。
四、从总体安全观出发,中国要加强战略谋划,下好先手棋,确保初级产品供给总体安全
宁输数子,勿失一先! “先手”是棋类竞技中的专业术语,指的是走子次序中首先落子的一方。对弈中赢得先手棋就意味着获得了开局中的主动性和先导权,其重要性不言而喻。2020 年 10 月 10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指出,年轻干部要提高应急处突能力。预判风险是防范风险的前提,把握风险走向是谋求战略主动的关键。要增强风险意识,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做好随时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准备。我们必须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人生天地间,长路有险夷。我们要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运用制度优势应对风险挑战的冲击。正确认识和把握初级产品供给保障,统筹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把初级产品供给放在重要位置,唯有积极主动、未雨绸缪,见微知著、防微杜渐,我们才能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 夯实初级产品供给的安全基石,从容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只有加强战略谋划,才能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牢牢守住新发展格局的安全底线,牢牢掌握发展的主动权。增强国内初级产品生产与供给保障能力,要从生产、供应、储备、销售、加工全链条增强防范市场异常波动风险的能力,兜牢确保基础能源和重点民生商品安全供应的底线。与此同时,我们要善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发展安全两件大事,既聚焦重点、又统揽全局,有效防范各类风险连锁联动。要加强海外利益保护,确保海外重大项目和人员机构安全。要完善共建“一带一路”安全保障体系,坚决维护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良好外部环境,确保初级产品生产与供给保障国际性链条安全可靠。 总而言之,做好初级产品供给保障,一定要充分利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一方面,在制度上要尽快建立我国海外初级产品资源战略保障体系。另一方面,在实操层面要统一规划、统筹部署、加快整合,建立联席机制,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国内企业开展国外资源勘查开发,积极推动海外资源基地建设。◆ (杨宜勇,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所所长。杨雨佳,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文章分类:
宏观经济
|
|